网上家长学校logo
家教研究

您当前位置:安徽省网上家长教育学校 >家教研究 >理论研究 >浏览文章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时间:2019年12月22日     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市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与父母两地分居的情境。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研究其心理弹性,将会为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叙述了心理弹性的三个模型;第三部分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描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方面的现状;第四部分基于调查结果,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方面为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安徽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压力与应激反应研究中,第一次有学者试图从心理弹性方面对儿童或青少年处于高压情境中的的心理或行为进行解读。当时,者认为儿童或青少年处于高压和危险情境中的必然会出现某种不良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但是经过一系列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发现一些不同现象,即某些儿童或青少年尽管他们自身处在高危环境中,却依然能够保持较为良好的适应能力,并没有表现出以往研究者预期会出现的某些心理或行为问题,这些拥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被认为是具有某种特殊的抗压能力与保护因子,从而可以使他们在高危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至此,“心理弹性”这一第一次被美国心理学家 Anthony 提出。随着社会以及经济不断地高速发展,心理弹性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地深入研究发展,心理弹性已逐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也随之不断地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因此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诞生了。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城市打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带着子女一起出门,只有托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代为照顾自己的子女按照中华全国妇合会课题组在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通过对《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进行推算,国农村现有留守儿童约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21.88%。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父母在思想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无法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与呵护,极易产生认知和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健康的病态发展。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各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写作目的是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为农村留守儿童优化自身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挫折与压力提供合理的建议。

   1)理论意义

目前中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向来看,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夫妻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由于留守子女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获取来自父母的关爱,很可能形成心理问题。本文拟从心理弹性这一视角切入展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研究,为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2)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有效建议。这将有利于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实现良好的心理适应,进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概念界定

1.2.1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由他人代为监护,或没有监护人的,无法正常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儿童

1.2.2 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这一概念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提出,目前学术上对于心理弹性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其概念的研究结果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结果性定义:研究者们通常根据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机能、社会能力来定义心理弹性,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受高压失败、创伤后对心理机能的维持,也就是指处于危险情境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胜任行为和有效心理机能。

2)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3)过程性定义:指个体在高压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一种动态过程。

心理弹性既存在个体先天生物特质的差异,也受到个体后天生活环境、所受到教育与训练的影响,它应视为个体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物”。

    一般来说,心理弹性与个体对压力事件的适应性关系呈现为一种正相关,即心理弹性的度越大,表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一个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表明其在社会认知、求舍强度、情绪面对、应激方式以及人格特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外界环境的匹配、调控与适应性程度越高且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在显化出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个体心理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其心理弹性不断增强优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适应水平日趋提高与完善的过程。心理弹性应视为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变量,同时也是个体人格与认知水平的一种综合体现。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动态

  由于国外暂时没有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概念,因此暂无相关方面的研究。

1.3.2 国内研究动态

  近年来国内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但较多的研究学者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问题,较少关注给予积极心理学视角的个体经历困境、挫折仍能适应良好的能力,即心理弹性。由于心理弹性这一概念兴起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因此,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的研究道路上只是刚刚起步

    1)社会方面的研究

赵抒《心理弹性研究综述》(2016)认为心理弹性研究的本土化应当被重视起来。心理弹性研究的本土化包括心理弹性的结构、模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有着自己古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因此学者的研究结论必须立足于此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准确地反应出中国人心理弹性以及特点。

 牛英《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2013)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显著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依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对可获得的社会支持的信念,相对于实际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更为密切,个体只有感知到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加以利用并从中收益,因而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家庭方面的研究

唐开聪《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学业拖延的关系》(2012)认为,外出的父母应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否定态度,应当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等各种方式多与留守孩子进行温暖的亲情沟通,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提高关心的质量,弥补因不在身边给留守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同时,促进其适应逆境的能力。

董泽松《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调查》(2013)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以及心理弹性总分上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因子有一定影响。

邱婷《心理弹性的文献综述》(2012)提到国内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问题,在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中指出在父母在外地务工时间长短、子女与父母相聚频率、父母都外出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强度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并且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是会发生不同改变的。

    3)学校方面的研究  

    何芙蓉《四川省南部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2011)强调在学校环境中,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老师也同时扮演着学生家长的角色, 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提供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支持, 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支持系统。一方面可通过高年级优秀学子与低年级学子一帮一结对子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习模仿优秀的榜样;另一方面应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课外娱乐活动,以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同辈群体的友谊关系。

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2013)首先从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综述了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随后分析了心理弹性的实质是内外因素交互起作用的结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密不可分。最后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提升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和家庭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社会的资源提供和危险控制、学校的重视与管理以及家庭的关爱与指导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

    4)个体方面

王少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自尊、情绪加工偏向的影响研究》(2012)得出结论:心理弹性、自尊以及情绪水平存在人口学变量差异。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支持力因子、积极情绪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支持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具有更高的积极情绪水平。

蒋玉红《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13)指出,高自尊、积极应对方式是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消极应对方式则是危险因素。应帮助留守儿童提高积极应对方式,转化对应激事件的认知,从而间接降低事件危害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理论基础

Masten和Tenegen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可能发挥出的不同作用心理弹性的模型分为了三类: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

2.1 补偿模型

  在补偿模型中,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危险性因素或环境对个体发展起着负向作用,而保护性因素则起正向作用。个体的心理弹性强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中自身拥有的危险性因素以及保护性因素的多少,个体所处环境越安全保护性因素越多心理弹性越强,反之,弹性越弱。

2.2 挑战模型

    挑战模型中,把危险性因素进一步区分,认为危险因素对儿童以及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结果的影响并不完全是消极负面依据危险性因素水平不同最终对心理弹性的正负影响取决于危险因素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是否超越个体的极限承受力。当个体处于适当的危险因素水平反而可能激发个体克服压力与困境的潜能,从而促进个体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但如果危险因素水平过高,尽管个体会有保护因素作为保障仍可能造成儿童以及青少年出现消极负面的情绪由此可见压力和困境对于儿童以及青少年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2.3 条件模型

条件模型又叫做调节模型或保护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作用是相对的。根据相对作用的不同程度,进一步将条件模型细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保护类型,不管环境或危险水平的高低保护性因素总是起着一般性保护作用,但这种一般性的保护作用并不能削弱危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恒定”类型,保护性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要这类因素存在,个体的整体功能就基本上不会受到不利影响“保护--增进”类型,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作用方向一致,都是指向有利的方向“保护--反应”类型,危险性因素水平影响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保护作用随着危险水平的增高减弱。

    3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的调查

3.1 调查对象

   在安徽省部分农村选取3所小学、3所初中,抽取220名在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3.2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取随机调查方式,在小学(4-6年级)、中学(7-9年级)各自随机发放110份自填式问卷,进行实地调查。问卷当场发放220份,回收207份,有效回收率达94.1%。

    3.3 调查结果

3.3.1 样本的基本情况

3-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调查性别与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文化程度

合计

小学

初中

 

性别

计数

47

66

113

总数的 %

22.7%

31.9%

54.6%

计数

50

44

94

总数的 %

24.2%

21.2%

45.4%

合计

计数

97

110

207

总数的 %

46.9%

53.1%

100.0%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比例较均衡。其中,男生113人,占总人数的54.6%;女生94人,占总人数45.4%;小学生97人,占比46.9%;初中生110人,占比53.1%(见表3-1)。

    此次调查问卷包括27个项,每项根据同意程度按1-5级划分,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说不清,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计算得分后,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状况越好,得分越低,心理弹性状况越差。调查结果显示,得分在50分及以下的有31人,占总人数的15%,得分51-90分的有116人,占总人数的56%,90分以上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29%(见表3-2)。由此得分可以看出,此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状况一般

3-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得分分布情况


27-50

51-70

71-90

91-110

111-135

合计(人)

小学

男生

7

10

15

9

6

47

女生

9

11

16

9

5

50

初中

男生

10

17

21

11

7

66

女生

5

10

16

8

5

44

合计(人)

31

48

68

37

23

207

心理弹性量表又可以分为五个子量表,其中目标专注子量表是1-5题,情绪控制子量表包含了6-11题,12-15题是属于积极认知子量表,16-21题含于家庭支持子量表,人际支持子量表是22-27题。各个子量表的得分分布情况见下表(见表3-3)。

3-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子量表得分分布情况


得分

6-10

11-15

16-20

年级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性别


 

 

 

子量表

目标专注

11

9

8

6

18

22

26

17

10

7

19

12


情绪控制

5

4

13

2

14

17

21

15

11

16

14

12


积极认知

18

20

21

22

28

30

43

19

1

0

2

3


家庭支持

3

5

14

9

16

17

18

15

14

18

15

10


人际协助

4

6

7

6

14

17

20

20

16

15

24

11



 

 


得分

21-25

26-30

年级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性别

 

 

子量   表

目标专注

8

12

13

9

0

0

0

0

情绪控制

13

10

11

8

4

3

7

7

积极认知

0

0

0

0

0

0

0

0

家庭认知

9

7

14

6

5

3

6

4

人际支持

7

9

9

4

6

4

3

3

    

    在图3-1中明显可以看出有33%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学校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剩下的67%的儿童都认为学校不怎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见图3-1)。

图片1.jpg

3-1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

3.3.2 目标专注现状

    由图3-2可以看出只有38%的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参加课堂的讨论,有62%的儿童都不愿意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见图3-2

图片2.jpg

  3-2  留守儿童课堂讨论参与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很好的仅有10.5%,29.8%的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良好,还有38%的儿童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一般,剩下的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比较不好或很差。对于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与学习成绩分布情况相似,10.4%的儿童认为老师对自己十分关注,26.3%的儿童认为老师对自己比较关注39.3%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一般,余下的儿童认为自己极少或不受老师的关注(见表3-4)。

3-4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与老师关注度的调查结果(%)

评价项目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一般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学习成绩很好

10.5

29.8

38

15.9

5.8

老师十分关注

10.4

26.3

39.3

14.1

9.9

    综合表3-4和图3-2的数据分析,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同学与学习成绩很好和十分受老师关注的同学比例分布基本一致,可以猜想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也十分受老师关注。

3.3.3 情绪控制现状

    失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件事,也非常容易使人气馁,在调查中发现,有67人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气馁,甚至有28人会感到十分气馁,只有53人表示经历失败后仍不会气馁(见图3-3)。

 图片3.jpg

3-3  失败使人气馁程度

     在调查结果中,能够快速忘记烦恼的有93人,不能够迅速忘记烦恼的有69人;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有60人,还有70人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有71人可以较为快速的调整自己的情绪,有78人调整自己的情绪较为缓慢(见表3-5)。

3-5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控制现状调查结果(人)

评价项目

完全符合

符合

一般

不符合

完全不符合

快速忘记烦恼

19

74

45

44

25

能够控制自己情绪

11

49

77

52

18

快速调整情绪

8

63

58

49

29

 

     3.3.4 积极认知现状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134人)有时会因为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而感到自卑,只有少数(73人)人会经常或者从不会因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感到自卑(见图3-4)。

图片4.jpg

 3-4  留守儿童经常感到自卑

    在积极认知子量表中,有68人较为赞同逆境会激励自己,有70人认为逆境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认知较为积极。另外有57人不赞同逆境可以激励自己,有50人不认为逆境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这些人认知不够积极(见表3-6)。

3-6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控制现状调查结果(人)

评价项目

完全符合

符合

一般

不符合

完全不符合

逆境会激励自己

27

41

82

52

5

逆境帮助自己成长

31

39

87

39

11

 

3.3.5 家庭支持现状

3-5中显示,有21%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对自己要求严格,经常苛责自己,38%的儿童认为父母对自己要求相对宽松,不会苛责自己,还有41%儿童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一般,偶尔可能会苛责自己见图3-5

图片5.jpg

  3-5  父母总是苛责自己

    3-6表明有35%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经常受到来自父母的鼓励,有33%的儿童表示自己偶尔受到来自父母的鼓励,但是也有32%的儿童表示自己基本上没有收到过来自父母的鼓励见图3-6

图片6.jpg

  3-6 父母总是鼓励自己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自己的身边,只能通过电话交流沟通,甚至可能只能通过监护人互相了解情况,农民工忙于工作,缺乏时间与子女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因而父母与子女间存在较多的关系问题。在对22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有81人认为父母总是想干涉自己,即使他们不在自己的身边,也有55人认为父母没有干涉自己的想法。有88人认为父母只关注自己的成绩,并不关注自己的其他方面。在父母对自己的支持方面,竟然有119人认为父母对自己缺乏支持,55人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支持一般,仅仅只有33人认为父母对自己十分支持见表3-7

3-7  农村留守儿童关于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分布情况

评价项目

完全符合

符合

一般

不符合

完全不符合

父母总是干涉我的想法

23

58

71

37

18

父母只关注我的成绩

27

61

68

33

18

父母对我缺乏支持

35

84

55

26

7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愿意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只有极少数的儿童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居住(见图3-7

图片7.jpg

 3-7  留守儿童和父母一起居住意愿程度

    3.3.6 人际协助现状

    在图3-8中显示有161名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不会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心事,都是自己将心事藏起来,不愿吐露。只有46人表示自己经常将自己的心事向别人倾诉见图3-8

图片8.jpg

 3-8  留守儿童愿意向他人倾诉自己心事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会因父母长期不在自己的身边而受到一些来自其他父母都在自己身边孩子的嘲笑,这会给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调查中发现,有36名农村留守儿童会经常受到其他人的嘲笑,有54名儿童会偶尔受到嘲笑,只有117名儿童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别人嘲笑,只占总人数的56.5%(见图3-9)。

图片9.jpg

 3-9  留守儿童经常遭受他人嘲笑

 

  4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分居两地不在身边的父母无法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对孩子进行引导与帮助,也不能近距离的与孩子情感交流上,加上农村留守儿童年纪还小,自制力较弱,立、自理能力较差,因此在心理弹性的建立过程中,极易受到社会关系群体的影响有些农村留守儿童互相包庇对方的监护人、老师说谎成群结队的、上网甚至打架这很容易使他们树立错误社会观、价值观。

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伤害。例如,自己是留守儿童的身份校园内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欺侮,又得不到学校老师及时处理和心理疏导而自杀的学生也偶有听闻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平时都外出务工,不在家中家里只剩年迈的爷爷奶奶以及年幼的儿童等,于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经常抓住这个时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实施偷盗、抢劫;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老人又缺乏应变自救的相关知识,一旦面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会出现的触电、溺水、交通意外事故,这些不了解应变自救知识家庭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悲剧的发生。

    4.2 学校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乡村教师大多身兼数职,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是由其他主课老师代教,更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受制于有限的的资源条件,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对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不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特殊的关怀。父母不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与监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都是年岁较大的老人不会经常与老师联系,无法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监督,再加上任课老师不够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导不够严格,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受到较大影响,于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慢慢变的学习态度松散,失去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出现学习成绩的严重下降等现象。而现如今大部分学校老师都很注重学习成绩,对于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缺乏关注,进一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始不想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更加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逐渐的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慢慢变成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4.3 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两地分离,不能团聚,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又受限于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学籍问题,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学习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中难免会感到孤独,偏向“自我中心化”,逐渐形成自闭心理,不愿与其他人交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所以他们的监护人大部分都是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在这种监护关系中,祖孙两代人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代沟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很不容易的。祖辈们年纪较大,在思想上相对而言是比较保守的,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与之相反,农村留守儿童年纪较小,思想十分开放,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这样,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差异,留守儿童很少会与祖辈监护人进行思想深度交流与沟通,他们在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式上很难达成共识。当外)父母们运用自己陈旧的思想观念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教、施加影响的时候,往往得不到留守儿童的理解,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农村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

    4.4 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自我封闭。农村留守儿童在童年时期就与父母长期两地,家庭生活不完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深深的孤独感。他们由于感情上缺少依靠,性格内向,所以面对一些问题和困境时就会显得茫然无助长久以往积累下来,就形成了不愿与人交流的性格。长时间的沉默寡言、焦躁忧虑,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种心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人际交往方面自然会比其他正常的孩子要差一点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的封闭自我,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而留守儿童的自卑情绪往往会妨碍自己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会让留守儿童产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的错觉,进而对同学和周边社会关系群体产生敌意,由这些负面情绪诱发的不良影响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其次,情绪冲动。农村留守儿童纪都是16周岁以下,正处身心发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意志力不够坚定,情绪不够稳定,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产生冲动,容易情绪失控。农村留守儿童还容易对周边社会关系群体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会有强烈的攻击。有些农村留守儿童总感到周围的人都是在欺负他,每件不好的事都会睚眦必报,对于老师、监护人家长以及朋好友的管束和批评教育也易于产生较强的反叛心理,较为严重者甚至会产生暴力倾向。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现象并不罕见,根据调查表明,在校园里与同学发生言语冲突以及打架斗殴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最后,认知偏差。少数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家里之所以穷,是因为父母没有能耐,才会丢下自己,双双外出打工挣钱,由此产生了一些埋怨情绪和偏执念头。有的留守儿童会在父母回家后故意他们,导致父子、母子之间产生情感隔阂。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上进心不强,自制力不够,再加上家中无人督促指导其学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逐渐逃旷课,最后辍学,进入社会打工谋生

  5 建议与对策

    5.1 加强政府责任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外地就学创造机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两地分离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缺乏情感关怀导致的,因此让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一起进城,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及时得到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以及温暖怀,是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好的方式,这就要求政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进城学提供便利条件。在妨碍父母将留守在家的儿童带进城读书的多种原因中,主要的三个原因是:“依户籍所在地”政策规定所引发的“升学难”问题工资不高,难以支付孩子全部的学习费用;工作条件艰苦,工作时间不稳定不能很好的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因此,中央政府及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迁入地政府要创造条件,要通过改革和落实升学考试政策,促进来此地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随迁子女在城市教育结果方面的融入设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建造学生宿舍,留守儿童平时住校,周末时让父母接孩子回家,学校接收农村留守儿童时不能收取赞助费,让农民工的随迁子女像城里的学生一样,不会受到区别对待,拥有相同的待遇;流入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质量。农民工子女有进城生活、读书条件了,自然会随父母迁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2 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农村学校明确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农村学校学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较大的比例,所以做好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就相当于学校做好了大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首先,学校应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本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方式和外出务工去向以及代理监护人姓名,与留守儿童关系和联系方式等有关信息,要跟踪记录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和成长状态标明农村留守儿童所遇到过的困难和挫折,以便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积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经验,建立档案,这样即使是新人教师也能够从中学习,可以针对已经发生过的问题做准备工作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其次,学校要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课余活动,使农村留守儿童尽量地融入学生群体中去,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能体会自身不断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削减留守儿童的自卑闭、逆反、寂寞等消极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第三,学校要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期刊不断提高师的心理辅导的技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造聆听-倾诉信箱”,学生老师之间互相倾诉、聆听,互相回信,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欢乐和充实、师生同学之间的真情与温暖;在农村学校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制度立心理咨询室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服务避免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已经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能够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另外,有电脑条件的学校可设“亲情视频日”,每周或者每个月在固定的时间段让留守儿童可以与父母进行视频通话,方便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交流沟通,满足其情感需求,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健康发展。

    5.3 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父母不是老师和监护人能够代替了的,要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到父母自己的身边,以此来满足他们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所以师要教会学生经常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来父母的情感融合农村留守儿童要学会把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和忧愁向父母倾诉让自身情感得以宣泄 外,师还要多与学生父母进行电话交流从根本除去他们那种“孩子去上学就是全部交给老师教育错误的观念对于子女的教育要重视与子女要经常进行“电话沟通”。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和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来自父母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上的约束有了来自学校以及老师给予的温暖关怀和帮助,他们肯定会重新建立起对学习和生活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弹性

     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都是由祖父母等祖辈人监管教育,祖父母等监护人要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教育观念学校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不仅仅做好学生教育,也要尽量做好农村家长监护人教育。对于现在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学校可以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代管亲属家教培训”等,也不需要花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很多的时间,每周开设一节或两节课,目的是为了加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通过各种培训课程,让监护人了解如何照顾留守儿童,学习有方法有目标的去教育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学校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加强老师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学生班主任可运用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法,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保持经常沟通联系,使监护人能够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做到及了解掌握,发生问题的学生要责令其家长亲自回家解决不能继续由监护人出面解决。

   5.4 转变旧有消极观念

面对别人圆满家庭,农村留守儿童难免会有较大的心理落差,想念自己父母,觉得父母对自己是否真的关心,甚至出现压抑、自卑等情绪。农村留守儿童要想改变这种不适应状况,首先要积极转变自卑观念,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主动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要一个人强撑,多与人倾诉,缓解自身心理压力。

农村留守儿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经验调整自己,以求得自身发展与留守生活的契合。提高学习成绩。深入地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来提高自身学业成绩,为未来文化资本的获得与占有做准备。积极扩大交际圈,通过改变固有惯习,拓展交往群体,主动适应环境,促进自身与同伴共同成长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要从更深面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他们是为了自己与家人更好的生活。如若希望父母陪在自己身边,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发展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在未来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