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1月13日 来源:安徽省网上家长学校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生动诠释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风范。
强教先强师,争做大先生。安徽多措并举,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聚焦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养体系、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教师发展体系、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努力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蓄足“源头活水”
完善师范生培养体系
于高山之巅,能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而优秀教师的培养则需要从源头上着眼于师范生的培养。作为教师培养的摇篮和主体,师范院校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我省不断优化培养结构,目前已形成以10所省属师范院校为主体、35所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师范生培养体系。
作为我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阵地,安徽师范大学始终聚焦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通过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更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引路人。该校围绕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着力打造金牌教练、金牌教案、金牌师范生“三金”工程。“暑期小学期”这项创举,就是学校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
据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崔光磊介绍,“今年是安徽师范大学开展暑期小学期的第二年,已在全国遴选了126名高校和高中教学名师担任特聘教授,两年为5268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166名基础教育帮扶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实战训练,评定并表彰金银牌师范生1338名。” 崔光磊表示,暑期实训培养,不仅针对本校学生,还会邀请帮扶学校教师以及省内其他师范院校学生共同参与,切实落实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工作。
同时,我省按照“师范院校+地方”模式,组建高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到中小学开展实践教学,鼓励中小学优秀教师和各地优秀教研员参与教授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课,推动师范院校和地方政府通过教师发展规划共谋、资源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共管、教育质量共评、校地成果共享,建立高校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互融互促的良性循环机制。
此外,为确保优质生源“招得来”,我省大力支持实施地方优师专项计划,对“优师计划”师范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对到基层从事教师工作的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并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将师范生补助标准由2019年的500元/生·年提高至2023年的2000元/生·年,持续支持教师培养质量提升。
弘扬“教育家精神”
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义务办校外家庭教育辅导站,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先后获评“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
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服装工程系主任、高级讲师杨梅,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于职业教育的沃土,以服饰为画笔,编写《服饰配件设计》校本教材、创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及省市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入选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12人)。
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董艳,潜心研究乡村教育,提出“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观”,2023年入选全国最美教师,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
以德为桨,助梦起航。近年来,我省积极建立教育系统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体系,选树像叶连平、杨梅、董艳这样的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2024年,我省推荐22个集体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68名教师、校长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全省优秀教师536名、优秀教育工作者60名和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个。
教师处在教育一线,只有心怀“大德”,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成长为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到学校层面,我省诸多学校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师生宣传身边的师德楷模,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
合肥一六八新桥教育集团高刘小学地处合肥经开北区,学区内留守儿童较多,该校持续开展了“传承雷锋精神,爱心结伴成长”“春燕筑梦营”党员志愿服务和“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师德实践活动,展开党建课题《基于党建引领关爱小学特殊儿童的实践研究》,并开展骨干教师包保“留守儿童”和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这些举措成为教师们积淀研习、涵养师德的有力践行。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省教育厅师资处负责人表示,我省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月、提高年、集中学习教育等活动,还成立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把师德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第一模块,作为教师资格准入、年度及聘期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岗位晋级、项目申报和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
强化“头雁效应”
设立渐进式培训目标
今年6月,省教育厅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安徽省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北京师范大学专家组实地指导总结会暨名师名校长论坛,开展专家讲座和教育沙龙等一系列活动。
据了解,我省从2023年起实施省级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引领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省级名师名校长,并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载体,建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和引领带动机制。
落实全员培训,加强名师培养,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合肥市教育局建立了刚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资深教师等不同发展阶段培养衔接机制,并建立教育名师工作室和专家指导机制,指导、帮扶、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马鞍山市出台教育人才引育实施办法,大力实施“1616”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强化“头雁效应”;建立省、市(县、区)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积极发挥名师示范引领效应;统筹协调国、省、市、县、校五级培训,推进优秀后备干部跨省市挂职和骨干教师交流研修项目,学习先进地区管理经验,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做好教师教育的顶层设计之后,学校也在结合自身特点积极落实、稳步推进。
合肥市南门小学在集团层面成立了各学科名师工作室,分别由学科骨干教师担任领衔人。有选择地在各校区建立“学科培训基地——特级教师工作站和(市、区、校)名师工作室”的三级名师发展机制,将名师、骨干团队的示范效应向各校区延伸,统筹推进各校区、各学科的教师团队化发展,实现各校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频共振”。
芜湖市利民路小学构建了“四蕙”团队分层研训制度,即“蕙芽、蕙苗、蕙芒、蕙藤”四蕙教师,其中每个团队都会制定相应的“六个一”成长计划。比如,蕙苗团队成员每学期要“参加一次教学基本功大赛、阅读一本好书、研读一次课标、进行一次教学设计比赛、参加一堂教学评比、跟随一位名师”,通过这些举措压担子、铺路子、给法子,让“蕙苗”稳步成长。
为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良师队伍,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成立了玫瑰教师成长学院,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兼职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1+N”模式组建教师成长群落。学校还开设“玫瑰教师成长课程超市”以及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课程,调研每一位教师发展需求,满足教师多元发展需求,驱动自我成长。
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安徽省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聚焦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加强均衡配置,持续强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2020年底,我省所有县(市、区)均出台“县管校聘”实施意见,在县域内统筹存量编制资源,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实行集中管理。出台《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校长任期轮岗、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定期轮岗制度。2016年以来,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占符合交流条件总数比例均超过10%,其中校级以上骨干教师超过20%。
为了让优质教育资源“沉下去”,我省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遴选优质学校开展对口帮扶,选派优质管理团队74个、220人进驻皖北地区各有关学校,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形式,让更多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2009年,合肥市南门小学开启集团化办学模式,相继在肥西上派、金寨天堂寨、阜阳颍州等地办学,如今已形成“一校十一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集团内通过理念引领、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推动乡村学校以及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合肥市南门小学颍州分校校长李龙武于2014年轮岗交流至合肥市南门小学上派分校,今年8月,到任颍州分校。据李龙武介绍,集团内部线上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定期开展远程教学教研活动;线下会安排跟南小本部进行师徒结对,跟岗培训,并通过听评课、教研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为了让优秀师范生“下得去”,我省实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为村小、教学点等输送师范毕业生近2万名,为乡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安庆师范大学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在培养卓越乡村教师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理念清晰、机制有效、内容丰富的“红色园丁”培养之路。据安庆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潘锦云介绍,从2007年开始,安庆师范大学明确提出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而明确将培养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园丁”作为学校的责任和使命。从2008年起,学校选派高年级师范生深入乡村学校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试点,学生通过支教增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同时,学校开设红色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系列课程,涵养新时代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激发师范生服务革命老区的责任担当和“下得去、留得住”的决心。一大批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教育一线的先进典型先后涌现。
“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让乡村教师的付出真正被看见,用成果帮助教师收获职业的成就感、学术的尊严感,从而成就好老师。”祁门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胡来宝介绍,祁门县将培训现场前移到乡村课堂,致力于让每一位教师的“改课”片段、场景、故事成为激励自己、照亮他人的“作品”。目前,祁门已出版一批教师自己的专著,用文字作品和教学成果提升教师的专业获得感、职业的崇高感。
此外,我省还在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构建教师减负长效机制等方面持续巩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增强教师的职业吸引力。目前,我省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并在小学和幼儿园增设高级职称岗位,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师德师风建设向上向好、教师发展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梯队建设量质齐升、教师待遇水平显著提高……这些举措正在激励广大教师奔赴在“大先生”“教育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