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07月14日 来源:安徽日报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短板,教育资源分配在城乡、区域间存在着不均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努力提升学前教育供给总量,优化资源分配。截至2021年,全国幼儿园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长76.8%。理论上而言,现有幼儿园总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适龄幼儿入园需求,但一些地方依旧出现家长彻夜排队报名场面,“入园难”矛盾仍存。究其原因,是家长对部分公立、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与当前学前教育资源尤其优质资源供给错位。解决好“入园难”,让幼儿“上好园”,还需要科学规划、持续用力推动高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
针对“入园难”问题,省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安心托幼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增公办学位9.9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7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90%,形成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为如期实现预定目标,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积极开展普惠性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以真金白银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加快填补农村、新增人口集中地区等区域存在的普惠性幼儿园“空白”,力争让更多幼儿和家庭从中受益。
要科学规划、挖潜增量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各地应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每年测算入园需求,优化县(市、区)普惠性幼儿园布局。城镇幼儿园按照300米至500米服务半径,在新增人口和流动人口聚集区、工业园区,加密规划布局一批幼儿园,满足就近入园需要。对于普惠性幼儿园尚未全面覆盖的地区,应开展普查调研工作,掌握辖区内潜在入园需求,强化跨部门沟通协调,充分运用现有场地、空余房屋等闲置资源,增加现有普惠性幼儿园招生指标。
要强化监管、健全人才队伍保障适龄幼儿“上好园”。作为公办园,应充分发挥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作为民办园,则应回归教育的本质,遏制过度逐利行为。监管部门应不定期开展上门巡查工作,对幼儿园收费标准、场所场地安全、食品卫生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各地要加大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幼师人才,鼓励高校安排相关专业学生以实习身份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与现有教职人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应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园方制定合理薪酬标准,增强从业人员归属感、价值感、荣誉感,以饱满热情投入教学工作。
关爱幼儿就是守护未来。要强化投入、科学规划,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当前“入园难”,让更多适龄幼儿“上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