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家长学校logo
家教动态

您当前位置:安徽省网上家长教育学校 >家教动态 >热点话题 >浏览新闻

早期干预对“星星的孩子”帮助更大

时间:2024年07月17日     来源:安徽新闻网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往往不太愿意与别人交流,不爱与别人玩耍,不能理解别人的心理及情绪,他们喜欢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犹如“天上的星星”,他们被人们称作是“星星的孩子”。

这些孩子也被归类于“孤独症患者”。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每年以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

安徽省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中国科大附一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负责人徐桂凤表示:“孤独症不再是罕见疾病,而是一类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需要全社会的关爱。”

孤独症患者有哪些表现?徐桂凤介绍,“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组以社会交往、情感互动和重复刻板行为、狭隘兴趣为核心症状,起病于发育早期、不同程度影响儿童发展和适应性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其典型表现主要有“5不”:不看或少看(眼神对视少或无);不应或少应(呼名反应未见、少见或延迟);不指或少指(不会或者少用食指指物来寻求帮助、发起共同注意或者进行展示);不语或少语(语言发育迟缓,或语用不佳);不当(不同寻常或者不当的兴趣偏好和行为)。

“孤独症患者的患病程度不同,会呈现不一样的症状。”徐桂凤表示,轻度的孤独症患儿往往是有社交意愿的,尽管他们很想跟别的同学玩耍,但由于缺乏社交技能,会出现各种社交不恰当的行为,甚至导致社交冲突。而最严重的孤独症患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几乎没有明显的情感表达或者对别人情感的回应。

“如果孩子出现前面提到的‘5不’表现,或者有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互动的重复刻板行为,关注或痴迷于某一感兴趣的物品或活动,如旋转的物品、天气预报,进行重复开门、打开水龙头、坐电梯或只吃少数几种食品等情况时就需要注意是否患有孤独症。”徐桂凤说。

孩子为什么会得孤独症?徐桂凤表示,孤独症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孤独症的遗传率高达40%90%。其中父母高龄、怀孕间隔时间短、孕期感染性疾病、早产或低出生体重都可能导致孤独症风险增加。

徐桂凤表示,孤独症病因机制不清,目前仍无有效药物可治疗孤独症或改善核心症状。早期筛查、个体化的支持和干预,是帮助孤独症患儿最有效的途径。

不同严重程度的孤独症儿童所需要的帮助和支持各有侧重,但早期干预对孩子帮助更大。

徐桂凤提醒:“家长可以注意观察孩子的社交行为,比如3个月的孩子还没有社交微笑,6个月的孩子回避眼神对视且无社交微笑,1岁的孩子被叫名字没有回应,对于物品的关注远远大于对于人的关注,这些其实都是孤独症的早期预警表现。若孩子出现这些预警表现,家长一定要及早重视,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评估,若有异常,需要尽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