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浏览文章

安徽省家庭教育科研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的研究》

(日期:2019年12月22日 浏览:次)

据农业部粗略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千万的农民进城务工。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的背后是农民工子女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动。由于种种原因,能够跟随父母进城读书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成为农村的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有5800多万个未成年人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应有的关爱和教育,一些留守孩子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心理问题趋多,道德出现滑坡,违法犯罪的比例上升等问题。家庭教育特别关键,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深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关心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他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习主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日益得到重视,许多组织和个人已经在积极地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寻求教育“和谐共振”的新途径有生力量。

我们四九初中地处革命老区,偏僻,系农村初中,因一九二八年皖北农民暴动——四九起义而得名。在校学生父母双亲务工外出占33%,父母单亲务工外出占32%,家庭教育极其微弱。我们课题组立足农村实际,结合颍泉区行流镇关工委,砥砺前行,务实工作,探索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新途径,主要以下两个方面的成绩。

一方面、从学校而言,办好家长学校,“一主二辅”,完善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

首先,以家长学校为主导,完善了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注重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学校严格执行最低课时标准,保证每位家长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以上的家教课程,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中,促进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

1、指导监护者重视对孩子的立德树人教育。

孩子的家长是一个家庭的主导,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俗话说的好:“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调查显示,留守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日常教养,祖辈作为留守家庭的支撑者和家庭教育的代行者,往往把对孙辈的教育仅看作他们繁杂事务中一个小小的部分,甚至当作可有可无的、无可奈何的负担或排遣孤独的小伙伴、玩偶。必须帮助这些祖辈从观念到行为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教养上,而不是放在起早摸黑的农活儿上,既要满足孙辈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又要严格管教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言行,切忌溺爱、纵容。尤其是处于非“常态”位置的父母更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要讲究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

指导利用家校互通联系的信息技术,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微博、博客、微信、QQ等方式,方便、快捷、直接地与家长沟通,拓展视野,提高互通效率,便利对留守初中学生的教育。我们家长学校征集了家教论文50多篇,很多论文阜阳市和颍泉区的教研论文奖。有效的方法,使更多家长投身其中,自觉履行自身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2、注重孩子平时的养成教育,发挥留守学生中间榜样的作用。

说到立德树人教育,并非是给孩子“讲道理”,习惯于用“应该”或“不许”来限制孩子,忽略了行为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难以形成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的立德树人教育是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养”即过程,“成”即效果,“养成”是道德的知、情、意、行各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习惯的培养。即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每一个行为细节中提出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要求并不断在实践中强化,进而成为一种自动化了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学校搜集并整理了数十位优秀留守学生的事迹。尚云英(北京大学),《尚云英考取北大博士生不忘爷爷奶奶养育恩》在颍泉教育信息网发表;杨瑞(在校八年级学生)被评为阜阳市最美“孝心少年”;王静雅(安徽省最美“孝心少年”候选人);张静静(安徽省最美“孝心少年”候选人)等人的事迹教育其它学生,让这些学生学有所范,做有目标。

3、讲究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的立德树人教育不是像学校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教孩子做人比辅导孩子学习更需要家长的智慧与方法。一方面,道德习惯的养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家长需要学习和把握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科学的行为控制、塑造与矫正技术,营造安全、健康、有效的刺激环境,达到“教育无痕”的最佳境界。另一方面,以德育人需要有诚心,真心实意地抓好;要有恒心,贯穿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其次是“二辅”:辅助于传统教育、辅助于“红色”教育,全方位推进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立德树人工作。

1、辅助于传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立德树人教育的熏陶。

《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教材,是学生立德树人的最好读本,孩子在小时候“先入为主”的作用很重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赞许,什么是坏的,会受到谴责,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会在他们思想和行为上打下深刻的烙印,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的养成往往都难以改变。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学校注重传统教育由来已久,制定有学习方案,撰写了《谈谈我校学习<弟子规>的“诵、说、悟”的方法》。在伦理道德、礼仪风化等经典中国文化的熏陶下,留守学生就会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尊老爱幼,成为一个倍受欢迎的人

2、辅助于“红色”教育,红色教育是家庭教育不竭的能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溶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九起义是继“八一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一九二八年四月九日在皖北阜阳举行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暴动,这次起义时间较早,又在我国北部,所以影响广大而深远,有着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曾得到毛主席高度评价。四九纪念馆系“安徽省民族精神代代传教育基地”。

《阜阳日报》退休记者时超同志一直义务为学生每周六讲传统教育课,有关四九起义的文章数百篇,他组织学生成立“凌云”文学社,文学社成员杨瑞同学感慨地说:“听了时老师的课,我的心明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先烈精神,更要弘扬社会的正能量,敢为人先!”

学校在清明节、“四九”纪念日、国庆节等节日带领学生参观四九纪念馆,让学生思想得到洗礼,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九初中为社会培育了大批的建设人才,以学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人人学先烈,个个讲奉献”良好的社会风气,并融合了当地质朴的民风,逐渐形成区域性人文精神——四九精神。这种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沃土中,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在民族传统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人文价值。

 “一主二辅,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对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从关工委角度而言,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可采取以下“四个途径”:

首先,关工委成员要分片包干,深入各中小学、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跟“留守家长”面对面沟通,了解推广他们中间好的施教方法,摒弃不可取的传统管教方法。行流镇关工委王慎言老师作为马庄初中的校外辅导员参加了该校召开的家长会,会上,王慎言老师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刘成龙的爷爷刘克兴反映的一个情况:“成龙这个孩子贪玩、逃学,我吵他、打他、电告他在外打工的父母都不顶用,越管越不听话。”了解了这一情况,王慎言老师就告诉刘克兴:“在家中要尊重孩子,决不能以辈压人,动不动就打、就训斥,甚至嘲笑、挖苦;应该在深入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后,进行理性教育,更不要在他打工的父母面前告他的‘状’,要把‘告状’变为汇报孩子在家中、在学校好的表现,哪怕他做了一件很小的好事,他在电话中听到父母夸他时,他会知道这是爷爷向父母报的‘喜’,他就会尊重你,越加听你的话了。”

做好了刘成龙爷爷的思想工作后,王慎言老师又找到常和成龙一起玩的同学,鼓励他们友好相处,要变友谊为动力,不可随便缺课、影响学习;又叮嘱成龙:“听说你的名字是你爷爷起的,太好了!你爷爷真的希望你将来成‘龙’!”事后,多次与他一道上学,一道放学回家,有时还留他到家作客,找些书籍和订的《中国中学生报》给他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半学期下来,刘成龙真的变了,逃学习惯改掉了,同学们看起他了,老师也喜欢他了,学期结束时,学校还发给他一张“进步奖状”了呢!这是他自上学以来,拿到的第一份奖状。(这一做法,《阜阳关工通讯》以《我和刘成龙的故事》为题刊出。)

在家长会上,王慎言老师还特请当地干群夸奖,注重家风、家纪建设、手扯手培养一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荣获阜阳市第二届“良好家风育英才,为国教子好家长”称号的陈子信、王振兰夫妇,现身说法,讲述他们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树立良好家风、家纪,让孩子沐浴在听党话、跟党走、孝亲、敬老、睦邻、诚信、友善、无私、助人、爱学习、爱劳动的家庭环境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家长的影响、感召、潜移默化,孩子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像家长一样的品格:思想向上、道德向好、学习努力、成绩自然显赫,终成“正品”。

其次,采取零散形式,与送、接孩子上学的“留守家长”谈心,平时与学生家长聊天,随时与上学的学生家长接触,侧面了解他们对管教孩子的看法和要求,了解他们管教孩子的方法。一次王慎言老师在赵楼小学听五年级学生刘志豪的奶奶何其侠说:“孩子不管不行。”他就是采取严管方法,管理自己的孙子。孙子一放学或是双休日,她就叫孙子在家学习,不许出屋,要不就不让他吃饭。王慎言老师对何其侠说:“对孩子要求严是对的,但不能过激!作为家长要努力为孩子的生活、学习、活动、交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顺其自然,让孩子快乐地学,充分地展示自我,舒畅地与朋友交往,自由地发展个性,不能以成人的心理要求孩子怎样怎样,否则,就不让孩子吃饭,是不可取的。”

通过谈心、交流、沟通,何其侠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有缺欠,慢慢地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刘志豪回到家里,有了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学习起来更认真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懂礼貌、善交友、乐助人、爱钻研,成了生活的习惯!

再次,有的放矢,做好家访工作。一次,王慎言老师与一位赵楼小学四年级学生(留守儿童)吕某某谈心,问:“你爷爷可关心你?是如何为你树立良好榜样的?”他说:“俺爷爷闲暇无事好打牌、喝酒,奶奶常跟他生气、吵架,有时我在家学习也不安心。”听了这位留守儿童的话,我决定到他家做一次家访。一天,王慎言老师到他家后,找到了正在和别人打牌的吕某某的爷爷,把他孙子吕某某讲的话告诉了他,良言相劝:“世上有谁是靠打牌发财的?养成这个习惯不好!一坐半天,对身体也没好处,还会引起家庭不和,对你孙子的学习也有不好的影响,你不也希望你孙子能成才吗?我希望你改掉打麻将、喝烂酒的习惯,多关心你孙子的学习,才是正道!……”

一席话,说得他无言以对。于是王慎言老师因势利导说:“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家长的形象。家长的人品、性格、为人、接物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做家长的时时、事事、处处,说话、做事都要做孩子的榜样才对!”

他听了王慎言老师的话,很受感动,当场表示:“请放心,王老师,我以后坚决改掉这个习惯,多多关心孙子的学习和进步。”

最后,通过宣传,推广好典型。在工作中,王慎言老师发现树立良好家风、家纪,善作孩子的榜样、科学施教、成效显著的“留守家长”的好典型,立即采写报道,在本镇《关工简报》上刊发,并发送到省、市、区关工委和新闻单位,推广他们的好做法。采写的《孝亲、敬老、爱子、友情的好媳妇——张燕》被颍泉区共青团、文明办、妇联评为“颍泉区最美农村青年”;采写的赵楼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沈岩的事迹,被市关工委评为“最美留守儿童”;在《镇关工简报》上选发了四九中学王士良老师写的留守儿童杨瑞的事迹,被市关工委收录到《双阳同辉》一书中;采写的《推行“十字”工作法,关爱留守青少年》以及《强化法制教育,净化少儿心灵》新闸村关工委的做法,分别被《安徽关工通讯》和《阜阳关工通讯》采用。通过宣传推广先进工作经验,为先进人物喝彩,让平凡人物扬名,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奋斗。

从家长自身而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要真正地担负起“第一监护人”的担子,脚踏实地教育、服务、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到:“十要、六不要”:家长要带头听党话、跟党走,响应政府号召,遵纪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像家长一样听党话、跟党走,不做违法的事;要注重家风建设、家人和谐、邻里和睦,说真话、讲公义、无私心、乐助人,孩子也会养成诚信、友善的品性;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不要以辈压人,唯我独对;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孩子心情舒畅,就会慎重对待自己,严格约束自己,认真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溺爱孩子,听之任之,“张口撂个豆”,不然,他会变本加厉地要这要那;不要有唯我独尊的思想,要勇于自责,比如:家长拿两个苹果让孩子挑选一个,孩子却两个苹果都 咬了一口,你可能会说:“你怎么不讲人!”孩子听了很伤心,委屈地说:“我都尝尝,想把那最甜、最脆的一个留给你。”这时,你应该向孩子认错,说:“好孩子,妈错怪你了。”来表扬他尊敬长辈的行为;孩子做了件好事,家长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如:孩子拾物交失主,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给老年人,在公园里和公共场合主动捡起果皮、纸屑扔在垃圾桶里,在学校捐款救助特困生,因帮助同学放学回家晚了等等,家长了解情况后,不能母(奶)管父(爷)护,或父(爷)管母(奶)护;家长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下田薅草,家长把草带出地,孩子就不会把草随手扔在别人地里;要关心孩子学习,习近平主席在“谈读书”时指出:要教育孩子“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心灵、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所以家长要舍得智力投资,多为孩子购买一些他需要的书籍,订阅一些适合孩子学习的青少年报刊,让孩子从书报中涉猎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他们的思维、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家长不要计较别人的不是、挑剔别人的毛病,久之,孩子受影响就会养成宽容、忍耐、谅解别人的良好品格。

关爱保护工作的“归宿点”,也就是“落脚点”,要落实到关爱留守儿童身上。如何解决生活特困、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这需要关工委组织打造出关爱新法。我们组织“五零”教育活动(“零犯罪”、“零安全事故”、“零特困无助”、“零辍学”和“零不孝子孙”),成立了“企业爱心人士联合会”,筹集资金开办了“爱心超市”和“爱心小屋”(邵营片的“爱心超市”,行流片的“爱心小屋”),分别对所辖范围内精准扶贫户中的“三特别”(家中特别困难、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思想品德特别优良)的留守儿童,按照所在学校评定的等级,免费到“爱心超市”或“爱心小屋”,领取一定的生活、学习用品,助力他们的学习;组织开展企业爱心人士结对帮扶活动,对全镇精准扶贫对象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由镇企业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分别按小学生一年600元、初中生一年1000元、高中生一年2000元的标准予以资助,使全镇40来位符合政府精准扶贫户中的“三特别”留守儿童得到救助,实现“五零”教育活动中“零特困无助”和“零辍学”的目标。

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应列入“关爱”的范畴,在加强健康教育中,应着力传授不受时间、地点、环境、气候影响,无需体育器材的简易健体法,就是:

㧟头、揉脸、拧耳朵,转颈、耸肩、摇双背,

抓空、甩手、十指挫,扩胸、转体、敲膻中,

转腰、侧身、前后仰,跷趾、提跟、转踝骨,

蹬腿、摇脚,摩脚心,单脚跳、双脚蹦、原地跑,

最后平心、静气、深呼吸。(每项做60次)

另外传授安和五脏六腑法,就是:

运舌养心、瞑目养肝、摩脐健脾,

搓鼻润肺、提肛固肾、推腹康胃。(每项做60次)

通过示范引导,让孩子们学习、练习、坚持下去,就可收到明显的锻炼效果,使他们的身体从小就康健,为以后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牢固的基础。

综上所述,只要明确“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立足点”在家庭,“着力点”在家长,“引导者”是教师,最终的“落脚点”在广大留守儿童身上。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实现“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社会化!